8月3日,湖南工商大学微电子与物理学院竹海数智融乡队在益阳桃江县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已进入尾声。队员们循着产业脉络、文化根脉与红色血脉深入乡土,在竹产业基地、非遗传承地、红色教育场等场景中,以青年视角记录桃江发展的生动轨迹。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自己制作竹编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队员们首先聚焦本土特色产业,探寻资源转化的“致富密码”。在竹产业聚集地,机械化生产线将竹材切分为规整竹条,以标准化量产为产业筑基;农家院落里,老奶奶用“一挑一压”的古法编织竹筐。竹海景区的竹文化博物馆则清晰展现二者关联——从原始竹材到工艺展品,竹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在此交融。队员们还走访竹笋制作基地与黄精加工厂,从竹笋加工流程到5年生“百岁精”黄精的产品开发,深刻体会到桃江乡土资源正通过“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从“田间地头”走向“市场端头”。
图为擂茶师傅演示制作方法
非遗文化是乡村的精神标识,队员们以“记录者”身份注入青年传播力量。湖畔非遗展示区中,擂茶师傅手持茶杵在陶钵中舂捣的身影成为镜头焦点。师傅演示的“三生三熟”工艺,是鸬鹚渡擂茶600余年的精髓,这项省级非遗技艺正通过队员们的拍摄传播被更多人知晓,让传统文化焕发当代生命力。
图为讲解员为队员讲解张子清故事
红色资源是乡村的精神富矿,队员们在追寻先烈足迹中锚定青年担当。鸬鹚渡镇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内,锈迹兵器与场景雕塑还原革命峥嵘,讲解员讲述的“献盐故事”令人动容,《张子清烈士生平文献汇编》中“人民至上”的初心愈发清晰。张昆弟广场衣冠冢前,队员们深切感受革命先辈“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让红色精神在实践中延续。
从产业一线到文化现场,从红色基地到自然景区,竹海数智融乡队的桃江之行既是“沉浸式调研”,更是“赋能式实践”。队员们计划系统整理此行见闻感悟,将“数智融乡”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为桃江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团队:微电子与物理学院 竹海数智融乡队
文:微电子与物理学院 张鹏
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宋静
图:微电子与物理学院 肖丹
外国语学院 牛芷含
审核老师:尹芳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