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名扬天‘虾’”社会实践服务队踏访长沙市望城区乔口古镇,在万寿宫的雕花门楣、三贤祠的碑刻楹联、刘宜民故居的青砖黛瓦间,触摸千年水乡的文化脉搏。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纵深,用心灵倾听岁月回响,将金融专业的理性视角融入人文田野的感性叙事,在古建遗韵与市井烟火中,探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万寿宫:烟火长街中的商脉传承。飞檐翘角的万寿宫内,学子们凝视斑驳的“江右商帮”捐资碑刻,触摸明清商埠的繁华记忆。正殿两侧“货聚五湖凭信义,舟通四海仗仁和”的楹联,道出古镇商业文明的根基。院团委书记宋明月老师现场剖析:“乔口因水而兴,万寿宫凝聚的诚信精神,恰是当代乡村金融生态建设的文化锚点。”
三贤祠:文脉绵延的精神灯塔。移步三贤祠,屈原“行吟泽畔”的忧思、杜甫“夜泊乔口”的诗情、贾谊经世济民的哲思,在青碑石刻间流淌。祠内,一场“文脉与金融赋能”微课堂开讲:“贾谊《论积贮疏》强调粮食储备,恰似今天供应链金融的雏形;屈原‘路漫漫其修远’的求索,正是乡村振兴需秉持的信念!”
图为“名扬天‘虾’”团队在三贤祠合影留恋
书院新章:古今相映的传承答卷。在刘宜民故居的旧渔具前,队员发现一张1978年“水产合作社”股金证。泛黄纸页上的集体筹资模式,恰与现代供应链金融形成历史呼应。在乔江书院,金融学子在账房古籍中发现清代“鱼虾期货”交易契约,历史的智慧火花瞬间点亮——乡村振兴的密码,早已藏在先民的商业基因中。
图为“名扬天‘虾’”团队在乔江书院合影留恋
万寿宫的诚信基因可赋能电商信用体系,三贤祠的忧乐精神可滋养乡村治理,书院账房的古老契约更启示着产业链金融创新。当金融工具嫁接古商道智慧,当青春热血浸润千年文脉,“名扬天‘虾’”的探索,正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鲜活”写下最生动的时代注脚。
团队:财政金融学院 名扬天“虾” 乡村振兴促进团
文:财政金融学院 林美妊
图:财政金融学院 陈彤 蒋婷
审核老师:宋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