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江永县城的市井喧闹中,湖南工商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语脉寻菱团”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女书文化课堂。团队成员与当地女书研习者周老师围坐一堂,在笔墨书写与丝线刺绣的实践中,近距离感受这一世界唯一女性文字的生命力。
图为周老师讲解女书历史
周老师的课堂虽无围墙,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自己书写的女书作品,纤细蜿蜒的字符如柳叶舒展,记录着女性的心声;随后呈现的女书刺绣作品更令大家惊叹——精巧的针线将女书文字与图案融为一体,在布帛上延续着古老文化的生机。“女书不仅是写出来的符号,更是能唱出来的情感。”周老师边说边即兴哼唱起婉转的女书歌谣,歌声流淌着独特的情感表达。
图为周老师介绍女书刺绣
周老师是当地少有的男性女书研习者,他的经历为女书传承增添了独特亮色。周老师自幼受母亲的熏陶,对女书产生了深厚感情。成年后,他主动向多位女书传承人拜师学艺,通过日复一日地抄写字符、研读作品,逐渐掌握了这门独特的文字系统。出于对刺绣的热爱,他还自学针法,创新性地将女书文字绣制于布帛之上,“想让女书以更鲜活的方式被看见”。在江永,像周老师这样打破性别界限的学习者,正为女书这一古老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周老师所绣女书“八角花”图案
此次学习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真谛。周老师的实践打破了“女书仅由女性传承”的固有印象——当男性带着尊重与热忱参与其中,当刺绣等新载体与女书结合,文化便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成员们体会到,非遗的生命力不仅蕴藏于字符与技艺本身,更在于传承者背后的故事与创新的实践。唯有怀着真诚去学习、去传播,才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持续焕发动人光彩。
团队:外国语学院 语脉寻菱团 中华文脉传承团
文:外国语学院杜芸芸
图:外国语学院杨丽娜
审核老师:蔡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