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承文脉,匠心续古今。7月11日,来自湖南工商大学“艺启匠心”志愿服务队的肖雅雯带着彩色卡纸,满怀热情地为绿荷塘小学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绣球非遗文化的大门,在讲解、制作与展示的互动中,让古老绣球焕发童真活力。在这堂课上,孩子们深入领略了非遗绣球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文化内涵的传承之旅。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合影纪念
课堂伊始,志愿者肖雅雯以绣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介绍为中心,从古代绣球的历史地位及作用,到现代绣球的制作工艺及内涵,向孩子们展开讲解。趣味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举手回答问题,深化对非遗绣球文化的认知。
理论铺垫后,大家进入手工制作环节。从裁纸叠形,到粘胶构廓,再到穿绳成球,最后到展球共赏,志愿者一步一步耐心指导孩子们实操。当眼前的卡纸化为灵动的绣球,孩子们欢呼雀跃,体会到实践的乐趣。
图为志愿者肖雅雯指导孩子们实操
活动尾声,作品展示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孩子们举着自己的绣球排起长队,像展示宝贝一样介绍创意:“我的绣球会‘变身’,可以当灯笼!”“我的绣球摇晃起来像‘大摆锤’!”“我的绣球上画满了喜欢的卡通图案!”每一件作品都充满童趣和心意。
图为孩子们展示作品
此次非遗绣球课堂,不仅是一次手工体验,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通过志愿者的讲解和孩子们的亲手制作,非遗技艺不再是书本上的遥远名词,而是可触可感的鲜活记忆。接下来,艺启匠心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开展非遗手工课堂,在孩子们心中厚植非遗文化传承理念。
团队:设计艺术学院 “艺启匠心”志愿服务队
文: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李舒童
图:设计艺术学院 罗紫霓 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 李舒童
审核老师: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