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湖南工商大学“三下乡”活动茶韵金井实践队前往长沙市金井镇双江镇去采访当地著名的非遗传承者——吴乐华。
吴乐华,曾任原双江镇文化站站长,2006年成为长沙市非遗项目滚灯车和锣鼓亭子传承人,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常走访搜集当地民俗文化,热心于文化事业。本次团队对吴乐华的采访旨在深入了解、宣传金井镇山歌文化,讲好文化遗产守护者吴乐华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山歌文化在长沙金井生生不息的传承和长存。
双江镇,金井非遗的摇篮
长沙市金井双江镇,因远离城市中心加上没有大肆发展工业,使得这里成为长沙金井非遗保存得最多的乡镇。2006年全国申遗评选中,双江锣鼓亭子、双江滚灯车申遗成功,被认定为长沙第一批非物质遗产。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老一辈艺术家渐渐老去,新一辈的无人问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似乎面临着无人继承的艰难困境。就是在这时,非遗传承人吴乐华意识到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担当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图为团队采访吴乐华)
艰难而又辛苦的山歌搜寻之路
吴乐华从2009年开始便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去搜寻散落在双江镇各个角落的不同山歌。由于山歌的主要传承形式是”口口相传“,书面记录和电子记录都很少,山歌的搜寻之路并不是那么简单。吴乐华为了搜集山歌《海棠花》,三次跑到三江和双江交界的地方去询问,却都落空;“打山歌有喉咙不一定唱得出来”,他就辛辛苦苦花费三年去钻研练习。然而,山歌的搜集还总是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吴乐华搜集山歌时,有的农民会唱但却记不住歌词;有的山歌重要关联人因年纪大离世,导致线索中断;还有的虽留下词谱,但字迹却不清晰,辨认困难……种种麻烦与打击并没有让吴乐华感到气馁,他想将老祖宗宝贵的智慧一直传承下去,依旧坚持着山歌搜集。
对山歌的喜爱和传承
吴乐华认为山歌就是山里人唱的歌,在那个智能电子尚未普及的时代,人们会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山歌就如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他自己平时也很喜欢唱山歌。吴乐华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已经有40多年了,在他看来,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现如今79岁高龄的他经过努力已经搜集了800多首山歌,但他并没有在自己的山歌保护之路上放弃前行,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定要搜集1000首山歌,让山歌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被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图为吴乐华在向团队讲解自己搜集的山歌)
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灿烂文明 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吴乐华将一粒粒山歌的种子精心的播撒下去,成功将前人的文化遗产完整地交给了后人,在岁月的痕迹里保住了文化根脉,让山歌文化在当代绽放出迷人光彩。
团队:数字传媒与人文工程学院 茶韵金井实践队
文:数字传媒与人文工程学院 姚颖希 杨潇雪 吴佩瑶
图:经济与贸易学院 罗子微
审核老师:曹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