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不起、村民付不起、企业赚不起”的农村污水治理困局,正在被金融工具撬动。2025年7月11日,湖南工商大学“治水七星队”在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污水处理厂和靖港镇杨家山村开展农村污水治理专项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度访谈收集一手资料,为乡村振兴中的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治水七星队”与白箬铺镇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合影
白箬铺镇污水处理厂:技术背后的资金账本。实践团队首站调研白箬铺镇污水处理厂。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团队则重点聚焦运营成本分析。数据显示,该厂500吨/日的处理规模,初期建设投入超80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贷款与财政补贴;日常运维方面,每吨处理成本约1.2元,经费由镇级财政与少量排污费构成。
“如果能获得绿色信贷支持,预计每年可节省十余万利息。”技术人员的这一反馈,启发了团队对金融工具应用价值的深入思考。
图为“治水七星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污水处理设施
靖港镇杨家山村村委会访谈:基层治理中的资金难题。随后,实践团队与村委会干部举行专题座谈会,重点探讨资金可持续性问题。据村干部介绍,当地污水管网建设资金的90%依赖财政拨款,但后续每年仍需20万元维护经费。虽然已试行向农户收取每人每月2元的费用,但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针对这一情况,团队基于财政金融专业视角,提出了构建“政府补贴+村民付费+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建议,并具体探讨了绿色债券、PPP项目等创新融资工具的可行性,获得村干部的积极回应。
图为“治水七星队”与靖港镇杨家山村村委会干部合影
入户调研:村民眼中的“付费与价值”。实践团队入户时,多数村民支持合理付费“环境改善了,适当付费是应该的,但希望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实处。”李大叔的话代表普遍态度。也有村民担心:“若费用上涨,低收入家庭可能难以承担。”这些反馈让队员们意识到,金融方案需兼顾公平性,可设计差异化付费机制或引入公益基金托底。
一天的调研勾勒出清晰线索:农村污水治理,既需技术支撑,更需金融创新。从降低融资成本到平衡付费公平,每一环都考验专业智慧。实践队将整合数据,为设计适配乡村的金融方案积累实践依据。
团队:财政金融学院 治水七星队 调研团
文:财政金融学院 李美君 彭锦雯
图:智能工程与智能制造学院 许心甜
审核老师:管敏